五陂下历史悠久绵长,关于镇名的由来说法不一,莫衷一是。经查阅《昭萍誌略》、走访五陂老人及实地考证,得知五陂地区自古以来以农耕养殖为主业,历代先贤十分注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。自长潭村岚山苑溯五陂河水而上,建设五座陂——依次为泉陂、惠陂、渔陂、湖陂、五陂,拦截五陂河水,两边开渠引水灌溉农田。同时每陂配套安装筒车等设施,用来榨油和碾米,造福沿岸人民。每陂设有一位“陂头”,负责各陂的日常维护和水位调节。
泉陂——原址位于长潭村岚山院,又称猴子陂。现在保留五座陂坝中唯一的一座筒车。
惠陂——原址位于册雷村庙下村民组。当地老人称之为车土陂。据当地老人李忠荣老人讲,当时有筒车两座,带动六架舂米机,老百姓由此吃上“熟米”。当时该陂上游不远处有座烂木桥,连接庙下与长潭、丹江等地,方便群众出行和农耕。目前该地有水坝一座,于1973年市人民政府出资建成。
渔陂——原址位于大田张相公庙与对面长潭村四组中间古河道。当地又称兰文陂。现今张相公庙前河流为土地冲积以及后来河道改造而成。
湖陂——原始位于册雷2组。1973年改建,仍在发挥农业生产以及防汛、抗旱等的积极作用。
五陂——原址位于位于泥湾里与义下河边之间,萍乡市水务公司在此改建,作为萍乡市民饮用水的水源地。
五陂居上,位于泥湾里与义下(今林业分场岩下社区)河边之间。它拦水经石门、下门,再蛇形于宋家屋场、钟家树山里脚下,灌溉大片粮田,并作为沿圳居民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,形成了一条不可或缺的生命线。故先贤将沿河两岸民房成片且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农工商诸业集中的宝地,命名为“五陂下”。
1949年以前,五陂镇现有辖区范围划归在中华民国居安乡、四维乡内;1949年萍乡县资本家黄满甫在大罗坪(今园艺分场境内)创建满甫农场,1953年被政府接管后改名为萍乡县农场五陂下分场,1959年与溪雷大队合并成立五陂下垦殖场。1964年改设为五陂下国营农业垦殖场。1988年乡场合并,五陂下乡与五陂国营农业垦殖场合署办公。1995年,撤乡建镇,成立五陂镇人民政府,与五陂国营农业垦殖场合署办公。五陂镇由此得名并使用至今。
当时的五陂,偏居萍乡城南一隅,四围青山堆绿叠翠,全域民风淳朴敦厚,五陂河碧波荡漾,水草丰茂,两岸杨柳依依,处处果蔬飘香。如今,新一代的建设者们正国足干劲,以“拼命三郎”的创业精神,殚精竭虑聚智力,撸起袖子拼命干,一个独具“山水田园养生地、产城融合海绵镇”特色的五陂将展现在全省乃至全国人民面前。
|